就像在中美元首会晤时说的:“我们从没想过挑战谁、取代谁,只是集中精力做更好的自己,顺便把发展机遇分给全世界。”当很多国家还在为“增长乏力”发愁时,中国的“稳进”本身,就是对人类社会最实在的贡献——你看,超市里的中国零食、工厂里的中国设备、港口里的中国货轮,哪一样不是“做好自己,惠及他人”的注脚?
回头看,2013年在巴厘岛首提“亚太命运共同体”,2014年在雁栖湖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,如今又接过2026年APEC东道主的“接力棒”——每一步都踩着“解决真问题”的实步。更别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让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,全球发展、安全、文明、治理四大倡议搭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“四梁八柱”,连西方媒体都不得不承认:“中国的行动,给乱哄哄的世界留了块‘稳定板’。”
国际媒体评论得直白:“中国给大国与邻居相处,做了个‘教科书’——不是用实力压人,而是用真心换心。”就像说的“亲戚越走越近”,这次韩国之行的每一个细节:与李在明总统一起参观庆州佛国寺,与韩国民众互动时的笑容,都在传递一个信号:大国的“大”,从来不是“高高在上”,而是“蹲下来和你一起唠家常”。
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,很多人问:“今天的世界,需要什么样的大国?”的韩国之行,其实已经给出答案:不是“恃强凌弱”的霸权,而是“立己达人”的格局;不是“乱中取利”的投机,而是“雪中送炭”的担当;不是“高高在上”的冷漠,而是“亲如一家”的热乎。
大国之大,不在体量大、拳头硬,而在动荡中能“定得住”,在变局中能“引得了”,在相处中能“暖得到”。当与李在明总统握手的画面传遍世界时,很多网友留言:“这样的大国,让人安心。”而这份安心,正是中国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——毕竟,在乱哄哄的世界里,“靠谱”比什么都重要。
从釜山港的海风到北京的胡同,从APEC的会场到“一带一路”的工地,每一处都在说:所谓大国担当,不过是“把自己活成光,再把光分给别人”。而这束光,正照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,越走越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