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路过楼下早餐铺,老板张叔一边揉面一边跟我说:“这两年生意越做越稳,靠的就是‘实在’——面要揉够劲,汤要熬够时,客人吃着舒服才会再来。”这话让我突然想起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,10次提到“实”字的那段讲话——没有空泛的大词,却像张叔的面汤一样,熬得浓,喝着暖,把新时代发展的“根”扎进了老百姓的日子里。

“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”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“要求真务实,注重实效”,的话不是喊出来的,是“落”下来的:比如咱们常说的“脱贫攻坚”,不是靠报表上的数字堆出来的,是上百万干部扎进大山,一户一户算收入、找门路,用脚底板走出的“实”;比如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中老铁路,不是画在地图上的线条,是工人顶着高温铺铁轨、架桥梁,用汗水铺出来的“实”;再比如身边的“放管服”改革,以前办营业执照要跑三趟,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搞定——这就是“实”的甜头。

有人说“实”是“笨办法”,可新时代的“实”,是“聪明的实”:要“笃实好学”,比如社区网格员学做短视频,把“垃圾分类”讲成“教你给垃圾‘找家’”,老百姓一下就懂了;要“尊重实际”,比如农民不再跟风种玉米,而是跟着市场种有机草莓,一斤能卖二十块;要“注重实效”,比如企业不再搞“花架子”的发布会,而是把钱砸在研发上,手机的电池越做越耐用,充电越来越快。

那天采访一位做新能源的企业家,他说:“以前想的是‘做大’,现在想的是‘做实’——把电池的续航提上去,把成本降下来,让老百姓买得起电动车,这才是真本事。”其实“实”从来不是“大动作”,是“小动作”:老师多给学生讲一道题,医生多跟病人说一句注意事项,快递员多跑一趟把件送到家——这些“小实”聚起来,就是新时代的“大实”。

晚上回家刷到一条短视频,是贵州毕节的农民大哥,举着刚摘的猕猴桃说:“我没读过多少书,但我知道,把果子种甜了,就能卖好价钱。”这句话戳中了我——咱们普通人的“实”,就是把手里的事做到极致:种好每一棵果树,做好每一顿饭,敲好每一行代码。这些“微不足道”的“实”,恰恰是新时代发展最结实的“地基”。

说“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,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”。想想也是,从“站起来”到“富起来”再到“强起来”,哪一步不是“实干”拼出来的?现在咱们赶上了好时代,不用怕没机会,就怕“不实”:怕做事情“喊口号”,怕搞工作“搞形式”,怕对老百姓“耍花枪”。

那天跟张叔告别时,他递我一个热包子说:“吃吧,刚蒸的,实诚。”咬一口,面香裹着肉香——这就是“实”的味道。新时代的发展,不就是这样吗?没有什么“捷径”,就是靠咱们每个人“实打实地干”:把“实”字刻在心里,把活儿干在实处,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,未来肯定会越来越有奔头!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