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重庆小面摊冒着热气,老板揉着面跟熟客唠:“我儿子今年要考社区医院编制,说以后能帮邻里看个头疼脑热”;写字楼里的实习生抱着电脑啃包子,屏幕上是刚改完的“社区养老服务点布局图”;老家的二叔发了条朋友圈,菜地里的草莓苗刚发芽,配文“明年要把合作社冷链车开进城”——这些散在烟火里的小盼头,凑成了14亿中国人最实在的“向往”。

有人说“宏大规划离普通人远”,可你看五年规划里的每一条,都往日子里钻:家楼下新建的普惠幼儿园、不用跑断腿的异地医保报销、通到果园门口的产业路……那些写在文件里的“目标”,早变成了菜市场的新鲜菜、医院的号源、孩子的课堂。就像天津河西的社区工作者说的:“我们贴的每一张通知、办的每一次活动,都是把‘规划’变成‘日子’——张阿姨的异地医保备案办李大爷的养老服务卡拿到了,这些小事,就是最实在的‘向往’。”

32岁的程序员张磊熬了三个月,把“社区便民APP”做进了老人手机。“我妈以前不会用手机缴水电费,总说‘还是去居委会方便’,现在她能自己点屏幕缴费,还跟老姐妹显摆‘我儿子做的软件,比你们家孩子的游戏好用’——我奋斗的意义,不是什么大成就,就是让我妈少跑点路。”

50岁的乡村老师李姐在贵州大山里教了28年书,今年把宿舍改成“课后托管班”,带着孩子学画画:“以前孩子们放学就喂猪,现在能画彩虹,说‘以后要把家乡的山画进课本’——我没大本事,就想让山里孩子摸得着‘向往’。”

28岁的返乡创业者小夏,把村里柑橘卖进直播电商。去年冬天她带着阿姨们做直播,橘子卖去二十多个城市:“我爸种了一辈子地,以前要挑去县城卖,现在坐在家里收订单,说‘这才是农民该有的样子’——我奋斗的目标,就是让爸爸的汗水不白流。”

其实“奋斗”从不是口号,是小面摊的热气、键盘的敲击声、菜地里的新芽,是每一个人把小日子过好的决心。当14亿人的小盼头凑成大队伍,当每一份努力都往“向往”里钻,那些“可触可感的幸福”,就成了时代最壮丽的画卷。

傍晚的重庆街头,小面摊老板收了摊跟老婆说:“今天卖了八十碗,够给儿子买备考资料”;写字楼实习生加完班给妈妈发消息:“我做的布局图过了,养老点就在家附近”;老家二叔给草莓苗盖膜:“明年要让城里孩子吃咱的草莓”——这些烟火里的奋斗,就是最实在的“为了人民的向往”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