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一座城市来说,“GDP破万亿”从来不是挂在报表上的冰冷数字——它是产业能级的“通行证”,是吸引企业、人才的“磁石”,更是老百姓能摸到的“发展红利”:比如家附近多了家三甲医院,楼下的商圈开了网红餐厅,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找到好工作。今年,长三角的温州和徐州,成了最接近“万亿俱乐部”的“种子选手”——2024年,温州GDP到了9718.8亿,徐州也有9537.12亿,离万亿就差“最后一步”。而四季度,就是这“一步”的关键。
10月22日,两家几乎同步吹响“冲刺哨”,各自拿出了“四季度作战图”。
先看温州。当天的“六干争先抓落实”比看活动上,市委张振丰的话很实在:“现在是‘奋战四季度、夺取全年胜’的节骨眼,要‘干要看准、干就干成’。”具体怎么干?核心就一个——“项目为王”:一方面要“抓增量”,狠拼“双招双引”,把龙头项目、高科技项目拉进来;另一方面要“赶进度”,现有项目要“往前推、往实抓”,比如滨江CBD的总部经济项目、乐清的新能源产业园,都要“加速跑”。更有意思的是,温州还藏了个“双目标”:不仅要GDP破万亿,还要常住人口破千万——这意味着,冲刺万亿的还要“抢人”:用民营经济的活力吸引创业者,用产业升级的空间留住年轻人,毕竟“人来了,消费、创新、产业才会跟着来”。
再看徐州。同一天的市委会上,“作战计划”更聚焦“落地”:要“激活消费”,抓住年底的“金九银十”+“双11”,搞活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,甚至把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”也写进了方案——毕竟“消费起来了,经济才会热”;要“猛攻项目”,不仅要盯紧签约的“旗舰项目”,还要逼存量企业“增资扩产”,连招商队伍都要“升级”——比如派干部去先进地区学习,“招不到好项目,就对不起‘冲刺’这两个字”;最核心的还是“产业”:要把先进制造业当“骨架”,比如工程机械、新能源这些优势产业,要做精做深;把科技创新当“大脑”,打造区域科创中心,让实验室里的“论文”变成工厂里的“产品”;还要把服务业做“优”,比如发展高端物流、科技服务,匹配产业升级的需求。
其实,两家的“冲刺逻辑”,藏着各自的“城市基因”:温州靠的是“民营经济+双招双引”的“组合拳”——鞋服、电气这些传统产业已经形成“集群效应”,小老板们反应快、敢拼,加上新引进的高端制造项目,能快速“补短板、强长板”;徐州则是“产业转型+科创驱动”的“稳扎稳打”——早几年就把“老工业基地”改成了“先进制造基地”,现在再加上科创的“加持”,比如徐州经开区的半导体项目、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基地,后劲更足。
网上的讨论也挺热:有人说“温州民营经济活,冲万亿更灵活”,毕竟大街上随便找个小店老板,都能跟你聊“最近在搞什么新业务”;有人觉得“徐州产业基础实,稳扎稳打更靠谱”,毕竟大项目落地了,就能拉着一串产业链起来;还有人盯着“民生”:“不管怎么冲,只要能让孩子上学不用摇号、老人看病不用排队、工资能追上房价,这万亿就没白拼。”
说到底,“万亿”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“新起点”。对温州和徐州来说,四季度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拼的不是“数字游戏”,而是“实干”——拼项目能不能按时落地,拼产业能不能真正升级,拼老百姓能不能感受到发展的温度。毕竟,一座城市的“含金量”,从来不是看GDP有多大,而是看每个普通人的日子,有没有越变越好。
就像温州街头的小吃店老板说的:“要是GDP破了万亿,说不定来吃早餐的年轻人会更多——毕竟城市才有更多人愿意来。”而徐州工厂里的工人则说:“要是产业升级了,我们的工资能涨点,孩子的学费就不用愁了。”你看,这才是“冲万亿”最实在的意义——不是为了数字,而是为了每一个人的“小幸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