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在重庆小区楼下吃小面,邻桌的退休教师陈阿姨举着手机念叨:“你看这新闻,台湾的曹医生在厦门开中医馆都八年了,说大陆的机会比台北多十倍。”旁边卖抄手的王哥接话:“我侄子在福建做外贸,说现在两岸的货轮比十年前密多了——统一哪是远事儿?明明就藏在这些日子里。”
其实不管是街头巷尾的家常话,还是两岸的发展数据、普通人的故事,都在指向一个清晰的祖国完全统一,真的是挡不住的历史大势。而这份“势不可挡”,藏在三个最实在的维度里。
一、“统一”从来不是口号,是14亿人的“集体心愿”上周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采访,遇到一群来研学的中学生,其中一个孩子指着“1945年台湾光复”的展板问:“老师,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的?”讲解员阿姨蹲下来,摸了摸展板上的老照片:“因为这是刻在历史里的,是我们爷爷的爷爷就知道的理。”旁边一位当过兵的老人补充:“我当年在福建服役,夜里站哨能听见海峡那边的渔船声——都是中国人,哪能一直分着?”
这份共识,从来不是空泛的。国台办的发言里反复强调“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”,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张华研究员说得更实在:“党的百年奋斗决议里写得明明白白,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——就像盖房子要搭好顶梁,民族复兴少了台湾这一块,根本不完整。”而普通老百姓的话更直接:“谁家不想团圆?统一就是最大的‘全家福’。”
二、“血脉”从来没断过,是刻在DNA里的“亲近感”台北的曹圣永我见过,2017年到厦门开中医馆,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。他说最难忘的是去年中秋,隔壁的阿婆端来刚烤的月饼:“小曹,这是我按台湾的方子做的,你尝尝像不像家里的味儿?”曹圣永说,那一刻他突然懂了——所谓“血脉”,不是课本里的名词,是邻居递来的月饼、患者说“你开的药比台北的管用”、街头听到的闽南语歌。
就像台湾政治大学的赖岳谦教授说的:“我们过春节要贴春联,过中秋要吃月饼,连拜的妈祖都是从福建过来的——这些东西早刻进DNA里了,怎么切都切不断。”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时,多少老人抱着隔海相望的亲人哭到瘫软;现在每年有上百万台湾同胞来大陆求学、创业,光是2024年就有近8000家台资企业在大陆落地——这些“双向的奔赴”,早把“统一”变成了最鲜活的日常。
三、“发展”从来不是“独角戏”,是拉着两岸一起“往前跑”上个月看两岸经贸数据,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居然达到了2929.71亿美元,比前一年涨了9.4%。做两岸物流的朋友告诉我:“现在从厦门发往高雄的货轮,每周有12班,比五年前多了一倍——大陆的工厂需要台湾的芯片,台湾的果农需要大陆的市场,这哪是‘’能拆得开的?”
更关键的是,大陆的发展不是“自己好”,是“带着大家好”。曹圣永的中医馆之所以能做成连锁,是因为大陆的“惠台政策”给了他贴息;台湾的年轻人来大陆读大学,能享受和本地学生一样的奖学金;连台南的茶农都知道,“大陆的电商平台能让我的茶叶卖遍全国”。赖岳谦教授说得直白:“‘’势力想靠改课纲、篡改历史割断联系?没用——大陆的发展就像一块磁石,把两岸的利益、情感都吸得越来越紧。”
那天在厦门海边拍素材,遇到一个来自台北的游客,举着手机拍对岸的摩天大楼:“我爸爸当年从厦门去台湾,现在我能站在这里拍厦门的桥——要是以后能坐高铁去台北,该多好啊!”旁边的渔民大叔接话:“会的,等统一了,我带你坐我的船去澎湖,比高铁还快!”
其实“统一”从来不是什么“宏大叙事”,它是张叔拍腿的肯定,是曹圣永手里的中药包,是厦门海边的期待,是14亿人“一定要团圆”的决心。就像社科院的张华研究员说的:“民族复兴的路上,台湾绝对不会缺席——这不是‘预测’,是历史的必然。”
风从海峡吹过来,带着闽南语的歌、重庆小面的香、台北夜市的甜——所有的味道混在一起,都是“家”的样子。而这份“家”的团圆,真的,很快就要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