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再去那个村子,老支书的孙子在楼下取快递,孙女在楼上上网课,厨房飘出的饺子香裹着空调风钻出门缝——当年的“童话”,早成了最平常的烟火。这不是突然掉下来的“馅饼”,是从“一五”到“十四五”,一代又一代人把“现代化”往泥土里种的结果:第一个五年计划造出自力更生的机床,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让高铁通到了藏区,我们用70多年把“中国人能近代化吗?”的问号,写成了“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”的感叹号。

2025年10月的京西宾馆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“时间窗口”这四个字,刻进了“十五五”的发展坐标里。说:“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剩10年,‘十五五’是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。”这话像敲钟——不是敲给某个人听的,是敲给每一个正在赶路的中国人:我们站在“量变到质变”的门槛上,往前一步是更辽阔的现代化,慢一步可能就错过下一个“机会节点”。

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

我翻全会公报时,特意数了数“加快”这个词——8处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……不是“赶工”,是看清了当下的形势:世界变局比以前更快,美国的芯片制裁、欧洲的能源危机,连我们楼下的便利店都能感觉到“全球化的风吹过来”;国内的短板也明摆着,比如高端芯片还得啃硬骨头,乡村医疗设施还得补短板。说“看准了就抓紧干”,其实就是告诉我们:机会不会等你“准备好了”才来,你得“边干边准备”。

但“抓时间窗口”从来不是“少数人干、多数人看”。这次全会的文件起草,我跟着跑了几趟调研:有西部农村的党支部提“希望多建乡村幼儿园”,有民航安检的姑娘说“要优化机场便民服务”,还有搞新能源的博士讲“得加大家用充电桩的布局”——这些“基层声音”,全揉进了规划里。更别说网络征求意见时,311万条网民留言,有农民工说“想让孩子在城里上高中”,有宝妈说“希望小区能装儿童游乐设施”,这些“细碎的诉求”,都成了规划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注脚。

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

那天在人民大会堂,全会结束时《国际歌》响起来,我旁边坐着位来自贵州的村支书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跟着唱的时候,手掌拍在膝盖上打拍子。我忽然想起抗战胜利80周年时采访的老战士,他说“当年我们拼命,就是想让后代不用再拼”。可现在我们还在拼——拼的是“早一分钟把芯片搞出来”的狠劲,拼的是“多修一座乡村公路”的实劲,拼的是“把每个孩子的书包系牢”的暖劲。

昨天我回老房子收拾东西,翻出当年采访老支书的笔记本,最后一页写着他的话:“慢慢来,总会到的。”现在再看这句话,忽然懂了:我们的现代化从来不是“跑百米”,是“跑马拉松”——以前是“跟着跑”,现在是“领着跑”;以前是“别人说什么我们做什么”,现在是“我们做什么别人看什么”。

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

时间就在我们手里。你看清晨的地铁里,年轻人抱着电脑改方案;你看工地的脚手架上,工人师傅擦着汗砌砖;你看实验室的灯光下,科研人员盯着数据发呆——这些“普通的一天”,凑起来就是“十五五”的时间窗口,就是我们攥紧战略主动的“底气”。

就像说的:“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,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。”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攥紧时间,往前跑就是了。

抓住时间窗口赢得战略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