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傍晚,深圳湾的天空下多了条“会飞的钢铁巨龙”——6000吨重的钢结构连廊,在119米高空稳稳“落”在了C塔项目的东、西双子塔之间。当最后一道焊缝对准标记线时,现场工程师举着对讲机喊“合龙成功”,旁边围观的市民忍不住欢呼:“这么大的铁架子,居然能在天上拼得比硬币还准!”

大湾区6000吨“巨龙”现毫米级合体

这道连廊的“厉害”藏在四个“超”里:78米的跨度能横跨两个标准足球场,6000吨的重量抵得上4000辆家用车叠起来,提升高度够得着40层楼,而精度控制在毫米级——换句话说,连廊和塔楼的接口误差,比你一根头发丝还细。负责液压提升的李师傅擦着汗说:“前两周台风天,我们凌晨三点还在调索具,就怕风一吹,提升轨迹偏个1毫米,整个活儿都得重来。”

大湾区6000吨“巨龙”现毫米级合体

住在附近南山街道的陈阿姨举着手机拍了半小时,视频里连廊从地面“爬”到高空的画面,让她的朋友圈炸了:“我家窗户正对着工地,早上还见着这铁架子躺在地上,晚上就到天上去了!现在站阳台抬头,就能看见两座楼‘手拉手’,像给深圳湾戴了条‘金属项链’。”

大湾区6000吨“巨龙”现毫米级合体

其实这“项链”串起的不只是两座楼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本来就是大湾区的“全球总部枢纽”,一边挨着香港的元朗,一边连着深圳的福田CBD,现在双子塔通过连廊连起来,等于把“总部经济”的资源又拧紧了一圈。现场项目负责人说:“这连廊不是‘装饰’,是把东塔的金融总部和西塔的科技公司连在一起——以后两边的员工不用下楼,直接走空中连廊就能开会,这才是‘超级总部’该有的效率。”

大湾区6000吨“巨龙”现毫米级合体

傍晚的风里,连廊上的LED灯慢慢亮起来,和远处深圳湾大桥的灯光连成一片。路过的程序员小周停下脚步拍照,发了条朋友圈:“以前觉得‘大湾区速度’是盖楼快,现在才懂,是把‘快’和‘准’揉在一起——能把6000吨的大家伙在高空拼出毫米级误差,这就是我们年轻人敢留在这儿的底气。”

天黑下来时,连廊的灯光越发明亮,照得深圳湾的海面泛着光。有人说这是“新地标”,但在老深圳人眼里,这更像大湾区的“成长注脚”:从当年的小渔村到现在的“天际线森林”,深圳湾的每一次“升级”,从来都是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”——就像这次,把6000吨的“钢铁巨龙”送上天,拼出毫米级的完美,这就是大湾区最硬核的“浪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