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清晨,上海虹桥国际会展中心的“四叶草”场馆就要掀开面纱了——门口的大红灯笼已经挂好,场馆内的展架正在做最后调试,连停车场的指引牌都换成了“欢迎全球客商”的多语言版本。这场八年不变的“约会”,今年来得比往年更让人期待。
八年前提出进博会时,没人能想到这个“为开放而生”的展会,会在逆全球化的浪潮里长成“定海神针”。去年我在现场碰到过一个连续参展七年的法国酒庄老板,他举着一杯红酒跟我说:“第一年我是抱着‘试试水’的心态来的,现在我把酒庄的一半库存都运到了中国——这里不是‘市场’,是‘未来’。”而今年,像他这样的“回头客”占了参展商的70%,连原本犹豫的南美农产品企业都主动找上门:“就算要飞30个小时,也要来抢个展位。”
为什么大家都盯着这朵“四叶草”?答案藏在最近的两个“关键信号”里:10月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建议》,明确把“积极扩大自主开放”写进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;刚结束的APEC峰会上,再次强调“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”。这不是口号,是刻在行动里的承诺——进博会的展品通关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24小时,进口关税连续五年下降,跨境电商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市。这些“看得见的变化”,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全球经济这么弱,还搞开放会不会‘引狼入室’?”前几天我采访重庆一家做智能装备的企业负责人,他的话很实在:“十年前我们怕‘外国货抢市场’,现在我们怕‘没机会跟外国企业合作’——去年我们通过进博会引进的德国技术,让生产线效率提高了30%。开放不是‘送蛋糕’,是‘一起做更大的蛋糕’。”其实道理很简单:逆全球化像“关起门来烤火”,看着暖,实则越烤越闷;开放像“打开窗户通风”,虽然会有点凉,但能吸进新鲜空气。
八年了,“四叶草”里的故事越攒越多:有来自肯尼亚的茶农,通过进博会把茶叶卖进了中国的超市;有来自日本的美妆企业,把在中国研发的新品带到了全球市场;还有来自巴西的肉类供应商,跟中国企业合作建了冷链物流中心。这些“小而暖”的细节,拼成了一幅“开放共赢”的画卷——中国的开放,从来不是“独善其身”,而是“兼济天下”。
明天的开幕式上,会再次走进“四叶草”,而场馆外的马路上,已经能看到挂着各国国旗的货车缓缓驶来。这朵开放的“四叶草”,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展会,而是全球企业的“信心灯塔”,是世界经济的“稳定锚”。就像一位参展商说的:“只要‘四叶草’还在开,我们就知道——合作的路,一直都在;开放的光,一直都亮着。”
八年前,“四叶草”第一次开门迎客时,有人说“这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”;八年后,当它再次启幕,我们发现——这份“礼物”,早已变成了全球共享的“财富”。而这朵开放的“四叶草”,还会继续生长,继续见证更多“一起赢”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