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结束的韩国庆州APEC会场里,的一句话让前排几位亚太企业家不约而同点头——“70多年我们就做一件事:把自己的日子过好,再把发展机遇分给身边人。”没有华丽辞藻,却戳中了所有人的“共识”:今天的中国,早已不是“追赶者”的姿态,而是用“更好的自己”,给亚太和世界递出实实在在的“合作请柬”。
这次的韩国之行,从APEC会议到双边会见,“机遇”是绕不开的关键词。在工商峰会的书面演讲里,他把中国的“机遇清单”列得明明白白:不仅有“更多发展空间”让企业扎根,有“更顺的营商环境”帮企业解决审批痛点,还有“更宽的创新舞台”承载年轻人的科技梦想——台下一位新加坡制造业老板会后跟我感慨:“我去年把研发中心搬到苏州,不是因为便宜,是中国真的帮我们把‘半年审批’变成了‘两周办结’,这就是最实在的机遇。”
更让外界在意的,是“十五五”规划的信号。在会见韩国时提到“中国要走高质量发展路”,这话背后藏着亚太的“红利”:未来五年中国的绿色转型,会带动东南亚光伏产业的增长;数字经济的升级,能让印尼程序员学到中国的AI技术;甚至连“共享发展”的理念,都能帮越南农村找到农产品销往中国的渠道——就像一位印尼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:“等‘十五五’开始,我要去中国学直播带货,把家乡的榴莲卖得更远。”
最有“未来感”的瞬间,是宣布“明年11月在深圳办APEC第三十三次会议”。当“深圳”两个字落地,会场掌声里带着“期待”:2001年上海APEC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决心,2014年北京APEC推动了亚太互联互通,这次轮到深圳——这个从渔村变科创中心的“奇迹城市”,要讲的是“创新与开放”的新故事。一位泰国记者跟我笑:“深圳的数字经济论坛肯定火,我已经跟编辑申请明年去蹲点,想看看中国AI怎么帮我们做农业大数据。”
散会时,一位马来西亚记者聊起对“更好的中国”的理解:“你们的‘好’不是关起门来好,是带着大家一起好。”我想起说的“同舟共济”——世界经济的大海里,没有谁能独善其身,但中国用70多年的坚持证明:把自己的事办好,再把机遇递出去,就是最实在的“大国担当”。
从庆州的秋风到深圳的暖阳,两个城市的连接里,藏着中国与亚太的“双向奔赴”:中国用“更好的自己”给亚太搭台,亚太用合作给中国的发展添力。就像深圳街头的榕树——根扎得深,枝叶才会铺得广;中国把“自己的事”做扎实,才能把机遇像“树荫”一样,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离开庆州时,机场大屏幕在放深圳的宣传片:荔枝树、科创园、港口的集装箱——画面里的年轻人笑着说“欢迎来深圳”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“更好的中国”从来不是口号,是从上海到北京再到深圳的一步步脚印,是给亚太企业家解决的每一个审批问题,是让印尼程序员期待的每一次技术合作——这些“小事”堆起来,就是中国给世界的“大担当”。
机遇这东西,从来不是“抢来的”,是“递过来的”。更好的中国,正在把这份“递机遇”的坚持,变成亚太和世界共同的“好日子”——毕竟,在合作的路上,你递我一只手,我扶你一把力,才能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