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庆州浸在深秋里,博物馆前的银杏叶飘得很慢——当地时间1日下午,和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手在这里握在一起时,风忽然停了一瞬。这场“邻居间的对话”,把中韩33年的相处之道,揉进了具体的“约定”里。

33年前,中韩冲破制度差异建交时,有人猜“这对邻居能走多远”;如今再看,贸易额从几十亿美元涨到3600亿,人员往来从每年几万到超千万,连首尔街头的“成都火锅”和重庆商圈的“韩料店”都成了“默认的风景”。开口第一句话就点出关键:“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,更是分不开的伙伴——33年的相互成就,早把‘你中有我’写进了两国的日子里。”

这场会谈的核心,是四个“接地气的约定”。
第一个约定叫“把话聊透”:不能因为是邻居就“闷着不说”,要从长远看关系,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,有分歧坐下来谈。就像重庆的韩企老板说的:“最怕‘猜心思’,只要对话渠道通着,生意就稳当。”两国的高层沟通机制、地方交流平台,全成了“消弭误会的管道”。
第二个约定叫“一起赚钱”:“成就邻居就是帮自己”——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“心窝子”。中韩要加快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,AI、生物制药、绿色产业这些“未来钱”要一起赚;连老百姓最恨的网络、电信诈,两国都要“联手管”。就像首尔的中国留学生说:“上次我妈差点被电诈,要是中韩能一起堵漏洞,我们在国外也安心。”
第三个约定叫“把心贴近”:舆论要多传“暖消息”,少放“冷风吹”。青少年要多交换,媒体要多讲“真实的彼此”——去年釜山大学的中国学生拍了条“重庆洪崖洞的夜景”,在韩网破了千万播放;今年首尔高中的韩国孩子来北京学京剧,回去后成了“中国文化小主播”。说“民心相通是根本”,李在明总统立刻接话:“韩国家长现在都盼着孩子学中文。”这种“民间的热乎劲儿”,比任何宣言都结实。
第四个约定叫“一起扛事儿”:韩方刚办完APEC,中方明年接棒,两国要一起推亚太自贸区,一起维护多边贸易体制。当提到“共建亚太共同体”时,在场的学者点头:“中韩站在一起,亚太的‘稳定器’就稳了。”李在明总统也说:“韩中要一起给全球治理‘添把火’——毕竟,邻居世界才好。”

会谈结束时,两国元首一起站在合作文本前——经贸、金融、农业、执法、科技,每一份文件都写着“具体的信任”。晚上的欢迎宴会上,李在明总统用中文说“欢迎再来韩国”,笑着回应:“下次带重庆火锅来。”这种“小范围的热乎劲儿”,让在场的记者想起:去年中韩企业家在青岛碰杯时,有人说“我们的工厂连一条生产线都不分国界”——原来“伙伴”从来不是口号,是“你帮我找原料,我帮你拓市场”的实在。

从庆州的银杏叶到北京的四合院,从中韩企业的车间到两国学生的课堂,这对“33年的邻居”的故事,从来不是“官方的谈判”,而是“你中有我的生活”。当把“行稳致远”写进会谈的最后一句,当李在明总统说“韩中是密不可分的伙伴”,我们忽然懂了:最好的邻里关系,从来不是“各过各的”,而是“一起把日子过好”——而这,就是中韩给世界的“邻里样本”。

风又起时,庆州的银杏叶飘向博物馆的台阶。上车前回头望了一眼,李在明总统挥手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——这一幕,像极了隔壁邻居送你出门时的样子:“慢走啊,下次再来吃饺子。”而中韩的下一段故事,就在这声“下次见”里,慢慢展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