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,2025世界中文大会即将在北京启幕的消息刚传开,一封来自中国最高的复信,让51个国家的61位青年汉学家心里泛起了热乎气——信里那句“汉学源自中国、属于世界,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”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他们藏在学术里的“心里话”。
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是写信人之一,他说看到“汉学属于世界”的时候,差点拍桌子:“以前有人说汉学是‘西方的学问’,可现在不一样了——我们这些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青年汉学家,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,用自己的语言讲汉学,这才是真正的‘多边主义’。”在他眼里,汉学不是谁的“私有财产”,是各国学者围坐在一起“聊文明”的茶桌,你带你的故事,我带我的理解,越聊越热乎。
俄罗斯汉学家罗维卫研究《论语》十年,他对“属于世界”的理解更实在:“我给俄罗斯学生讲‘己欲立而立人’,他们立刻想起托尔斯泰说的‘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’——你看,中华文明的智慧从来不是关起门来的‘秘方’,是给全世界的‘公约数’。”他接下来要做的,是把“历史的中国”“当代的中国”“未来的中国”串起来,让更多人懂:中国的故事,也是世界的故事。
意大利汉学家范狄觉得,汉学不能只躺在古籍里“睡大觉”:“说的‘四大倡议’,给汉学指了条新路子——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化里的‘和而不同’挖出来,跟世界讲讲‘怎么一起过日子’。”他最近在做的,是把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民间故事和中国传统“和合文化”结合,写成小书——“汉学不是‘考古’,是‘治病’,能治现在世界上的‘分歧病’。”
加拿大汉学家陈禄梵的“玩法”更潮:“我用AI复原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矿物颜料,用‘智能非遗’做了苏绣的互动展——年轻人看到‘会动的千里江山’,眼睛都亮了:‘原来中国画画的不是山,是中国人的“浪漫”’。”他说,科技不是“抢戏”的,是帮汉学“搭梯子”的,能让更多人摸到中国文化的“温度”。
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当院长的杨慧玲,用的是“烟火气”招数:“我们拍了‘意大利小伙学包粽子’‘跟着孔子学院写春联’的视频,没有大道理,就是煮粽子的香味、写春联的墨味——欧洲小孩指着粽子说‘这是中国的“甜三角”’,指着春联说‘这是中国的“魔法纸条”’,你看,文化就这么‘渗’进去了。”
在南京大学读博的伊朗姑娘李织凡,正抱着《平“语”近人》的波斯文译稿熬夜——她翻到“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”时,突然想起伊朗谚语“水浇到根上才发芽”:“原来不管哪里的人,最在意的都是‘日子过得好’。”她想把这些“通的道理”翻给波斯语世界的人看:“中国的‘治国智慧’不是空话,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‘实在招’。”
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说,接下来要把“新汉学计划”做得更实:“我们要培养‘精中文、通文化、懂中国’的青年汉学家,就像说的,让他们当‘融通使者’。”世界中文大会要开了,“新汉学计划”要升级了——这些年轻人的声音,会让汉学从“小众学问”变成“大众话题”。
其实汉学的本质,从来都是“人”的学问。就像冯海城说的:“我们这些青年汉学家,不是‘研究中国的人’,是‘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人’。”的复信,不是“给答案”,是“递话筒”——让全世界的青年,都能听见中国文明的“心跳”,也让中国,听见世界的“回声”。
世界中文大会要开了,那些来自51个国家的青年声音,会是最动人的“开场白”——因为文明的桥,从来都是年轻人一步步踩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