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晚的广州奥体中心,华灯把体育馆穹顶映成鎏金色,刚走到广场入口,里面的欢呼声就裹着暖风吹过来——连台阶上的三角梅都晃得比平时带劲,像是提前染上了全运的热乎气。作为跑了十几年体育新闻的老记者,我攥着记者证往内场走时,手心不自觉冒起汗:这可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办全运会,连空气里都飘着股“不一样”的期待。
19点58分,《迎宾曲》刚响半拍,和女士沿着台通道走进来。两人穿着深色正装,笑着向观众挥手,台下的掌声“轰”地炸开——有人举着小国旗跳起来喊“好”,后排的小朋友踮着脚往前面凑,连我旁边的摄影大哥都忘了摘镜头盖,举着相机追着身影直晃。
20点整,开幕式正式开始。最先入场的是仪仗兵,扛着五星红旗的身影比路灯还直,每一步都踩得地面微微震动;接着是全运会会旗和第十五届全运会会旗方阵,16位旗手的胳膊绷得紧紧的,旗子在风里展开,红得像团燃烧的火。裁判员代表团走过来时,观众席传来细碎的掌声——毕竟接下来半个月,这些“吹哨人”要盯着场上每一个细节。
最热闹的是运动员入场。37个代表团依次涌进来:广东队举着“活力大湾区”的蓝色牌子,香港队穿着印紫荆花的运动服,澳门队的小朋友举着小莲花玩偶,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队伍都带着戈壁滩的豪爽劲儿。观众的掌声跟潮水似的,轮到家乡队伍时喊得比谁都响——我后面的重庆老乡扯着嗓子喊“重庆雄起”,吓得旁边大姐捂耳朵,却跟着一起笑出了声。
入场式结束,全场起立唱国歌。音乐响起的瞬间,连前排的外国记者都跟着站了起来,目光盯着国旗升起的方向。国旗升到顶端时,礼炮“砰砰”炸响,震得我胸口发闷,却又觉得踏实——这就是中国人的仪式感,藏在每一句齐整的歌声里,每一个挺直的腰杆里。
接下来的致辞环节,广东省委黄坤明、香港特首李家超、澳门特首岑浩辉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的话里都绕不开“联合”二字。李家超笑着说“香港运动员等这一天等了好几年”,岑浩辉提到“澳门群众赛事报名挤破了头”,黄坤明最后总结“这是大湾区的全运会,更是所有人的全运会”——台下的掌声一浪盖过一浪,连后排的老爷爷都拍红了手掌。
20点43分,拿起话筒,声音清亮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!”全场瞬间沸腾——有人跳起来挥帽子,有人举着手机录视频,还有个小朋友把玩偶扔到天上,刚好砸中旁边叔叔,两人捂着嘴笑个不停。我赶紧把麦克风凑到旁边观众嘴边,他喘着气说:“比看奥运会还紧张,手心全是汗!”
会旗升起时,全运会会歌的旋律漫开来。陈艾森、尤俊贤、袁轩云分别代表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宣誓,每一句都听得人心里发烫:“遵守规则拼到最后”“用心指导不负信任”“公平公正绝不偏私”——这些话不像口号,倒像运动员藏在运动服里的心跳,实打实的。
文体展演《圆梦未来》一开场就炸了场。舞台LED屏变成“湾区地图”,演员穿着印着粤港澳标志的衣服,把舞龙、醒狮和现代舞揉在一起跳;无人机在空中拼成“全运”字样,差点晃花我的眼。三个篇章“同根同源”“同心同缘”“同梦同圆”,把大湾区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串成线——当最后一群小朋友举着“未来”牌子跑出来时,全场掌声比主火炬点燃时还响。
最让人捏汗的是火炬传递。11月2日粤港澳三地同步传火炬的画面还在我手机里存着:香港的黄金宝沿维多利亚港跑,澳门的选手穿过大三巴,广东的火炬手绕着珠江边跑,最后都汇到了奥体中心。现在12位火炬手接力进来:马琳跑过来时观众喊“马指导”,郭晶晶接过火炬的瞬间,镜头扫到她眼角的笑,温柔得像珠江的水;等苏炳添、张家朗、李祎三个人一起把火炬凑到主火炬台,火焰“呼”地窜起来,照亮了整个夜空——我旁边的阿姨攥着我胳膊喊“看!苏炳添!”,手劲大得我胳膊发麻,却跟着她一起笑出了眼泪。
21点27分,主题歌《天海一心》响起来,开幕式结束了。散场时我看见几个香港观众举着“大湾区加油”的牌子,跟广州的阿姨合了影;澳门的小朋友追着运动员要签名,手里的玩偶被挤得歪歪扭扭。风里飘着奶茶店的甜香,有人哼着会歌的调调,连保洁阿姨都拿着扫帚跟着晃——这场全运会不是某座城市的独角戏,是整个大湾区拧成一股绳的热闹。
后来我查了数据:这次全运会要到11月21日闭幕,1.4万多名竞技运动员、1.1万名群众选手参赛,光是群众赛事报名就有几十万人抢名额。想想接下来半个月,广州的街头会多很多穿运动服的人,体育馆里会多很多欢呼,大湾区的体育基因,总算在这场全运会上烧得更旺了。
走回酒店时,路边电子屏还在播开幕式画面——主火炬的火焰在屏幕里闪着光,像颗不会灭的星。风有点凉,却吹得人心里暖:体育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金牌,是把“我们”两个字,变成最亮的光。